第十九次全省民政会典型经验材料之一
履行为民之责筑牢爱民之基
奋力推进全市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
第十八次全省民政会议以来,哈尔滨市委、市政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民生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把民政工作作为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推进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了民政工作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的职能作用,为哈尔滨全面发展全方位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加强领导,科学规划,引领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
我们把民政工作纳入全市发展大局,切实负起对民政工作的领导责任。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每年都要专题研究民政工作,解决民政工作发展改革中的重大问题。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听取民政工作汇报,研究部署低保提标、养老事业发展、社区建设等重点工作,为民政工作拍板、定调,做到每个阶段、每项工作、每个问题都有研究、有部署、有落实、有反馈。每年政府工作报告和全市惠民行动项目都将民政工作列为重要内容,作出专门部署。在《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将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和创新社会治理体系作为独立专题进行安排,确保了民政事业与全市经济社会同步协调、一体发展。
二、加大投入,强基固本,保障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
我们不断加大对民政事业的投入,切实保障民政服务对象权益。一是在社会救助方面。实施了阶梯式的救助模式,对低保、低收入困难、低收入“三低”家庭,分别实行了差额救助、定期定量救助、临时救助和节日补贴,实现了困难群众救助从低到高全覆盖。城乡低保标准分别由2012年的410元/月、1718元/年提高到642元/月、3900元/年。整合城市专项救助资源,打造了医疗、教育、住房、供暖等“9+6+1”的社会救助新模式,实现了社会救助由单项突破向整体推进延伸。2012年以来,累计发放各类社会救助资金100亿元,救助困难群众298.7万人次。通过提高标准、扩大受益范围,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二是在社会福利方面。投入养老机构建设补贴、运营补贴8900万元,社会办养老床位达到19917张。匹配资金8346万元,推进中央财政支持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试点。开通了12349助老公益服务热线,打造养老服务平台。投入1.23亿元,建设了一批区县综合性福利中心,市属养老机构实现全方位升级改造,安康福利院成为全国养老服务行业“排头兵”,荣获全国民政系统先进集体称号。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实现全覆盖,农村三分之一社区(村)建有居家养老服务站。建立居家养老互助点500个,老年人休闲驿站200个。三是在社区建设方面。通过政府直接投入、开发企业配建和整合社会资源,累计投入社区建设资金15.76亿元,社区基础设施达标率达到100%。推广“中心社区”模式,千米以上中心社区达到141个,获评“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市”。建立了社区“两委”成员报酬自然增长机制,社区“两委”成员、专职工作者待遇分别调整到3200元/月、2900元/月。落实社区各项经费保障,每年为每个社区投入40余万元。
三、完善体制,健全机制,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
出台了一系列新政策,民政工作在保障民生中的实效得到彰显。一是健全社会救助工作机制。深入贯彻《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出台《哈尔滨市贯彻<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实施细则》。推进“12345”工作模式,低保三级审核审批改为两级审核审批,目前正在试点乡镇(街道)一级审核审批。建立完善了劳动能力鉴定机制、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和低保工作联审互评、联检互查监督机制,提高了审批的准确率和动态管理的及时性。开展了“阳光低保专项行动”和农村低保专项清理行动,严肃查处“人情保”“关系保”等问题,提高了规范化管理水平,我市农村低保专项治理做法被民政部转发。二是健全社会福利工作机制。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及实施细则等政策文件。落实了高龄补贴、失能半失能老人护理补贴和居家养老政府购买服务补贴等各项制度。开辟福利项目“绿色通道”,实行“九减免一贴息”扶持政策,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实现了社会福利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三是健全社区建设工作机制。市政府出台文件,在全国第一个全部取消社区居委会出具的证明事项,减轻了社区负担,方便了群众办事。总结“居政剥离”社区治理改革试点成果,明晰了街道和社区权责,实现了居委会自治功能的回归。深入推进民主协商,香坊区哈量三社区“356协商议事工作法”被民政部作为十个典型工作法之一向全国推广。
高位推动合力攻坚
深化殡葬改革助推城乡文明进步
牡丹江市人民政府
近年来,牡丹江市以创建全国殡葬综合改革试点市为契机,坚持先行先试、高位推动,聚焦重点、合力攻坚,推动殡葬综合改革形成了服务提升、群众认可、城乡受益的多赢局面。我市的经验得到全国殡葬专项整治督查组高度评价,并被国家文明城创建网站及《中国社会报》《中国民政》等媒体专题报道,省内外50多个城市专程来我市考察交流殡葬改革工作经验。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高位推动,全面构建殡葬工作新格局
着眼生态文明建设大局,注重从组织、政策、宣传方面精准发力,推动殡葬改革深入持续开展。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市委副书记为组长、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46个部门为成员的全市殡葬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将殡葬改革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议事日程,纳入全市目标考核体系,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多次专题研究殡葬改革工作。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在推动殡葬改革、文明祭祀等方面也都积极参与,真正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二是加强政策指导。出台《殡葬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党员干部公职人员带头推进殡葬改革的规定》《依法推进移风易俗文明祭祀工作实施方案》《全面整治散埋乱葬工作实施方案》等13个政策文件,完善了全市殡葬改革工作政策体系。三是加强宣传引导。市委、市政府专门组织召开殡葬改革工作新闻发布会,面向城乡居民、经营业户张贴派发宣传单(海报)50余万份,组织开展“民俗文化”“生命文化”讲座和“小手拉大手”文艺演出等活动,并通过制作抖音视频、建立微信群和微信公众号等方式,积极开展全方位宣传、多层面动员,切实赢得了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为推进改革夯实了群众基础。
二、合力攻坚,全面开创文明祭祀新时代
紧扣国家和省倡导文明祭祀的要求,深入开展“移风易俗、文明祭祀”专项整治行动,坚决打赢这场涉千家万户、破千年旧俗的文明祭祀攻坚战。一是强化联合执法,推进源头管控。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公安交警、民政部门负责依法查处违法运输冥纸冥币的车辆,市场监管部门负责对生产销售冥纸冥币企业和商家依法进行监管,综合执法部门负责对路边经营者进行监管,特别是在重要祭祀节点,由市文明办牵头,组织城管、工商、民政、环保、质监、公安等部门联合执法。全市共查处违规小作坊、经营商户50余家,收缴并销毁冥纸冥币等迷信殡葬用品近10吨,查扣运输车辆11台,查封店铺43家。二是强化社会参与,形成整体合力。每逢祭祀节点前夕,连续一周每晚7点至10点,由市领导带队,组织城管人员、治安民警、机关党员、社区干部、网格长、志愿者等1万多人次上路劝阻烧纸行为。公安机关对“白事先生”进行告诫警示,殡葬服务单位封闭原有焚烧场所,取消烧纸类祭品售卖,彻底杜绝丧葬“烧大纸”陋习。三是强化方式创新,倡导文明祭祀。在全市各社区设立文明祭祀点189处,组织各界2万余人参与公祭活动,推出“天堂家园”网上免费祭祀平台,开展“追思先人征文”“文明祭祀经典诵读”等活动,开放忆亲屋、设置心语墙、寄思树、发放祭思卡,通过献一束花、敬一杯酒、念一段祭文等方式寄托哀思,我市已形成文明祭祀新风尚。
三、聚焦重点,全面树立殡葬行业新形象
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优化服务,将“冰冷”的事业做得有温度。一是以建立标准体系为牵动,打造品质殡葬。建立和完善了涵盖基础管理标准38项、服务提供标准219项、服务保障标准135项的小到服务逝者90度鞠躬礼、大到整个殡葬服务流程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倡导并制定“追思会”模板,打造具有我市特色的殡葬服务品牌,不断提升殡葬服务品质。2018年,我市4名选手代表全省参加全国殡仪服务赛,分别取得第一名、第三名的好成绩。二是以办理丧事不求人为目标,打造阳光殡葬。实施“六公开、四规范、三到位、一开展”活动,坚决杜绝收红包等“微腐败”行为。实施“办理丧事不求人”行动,从遗体接运、守灵、火化、寄存到安葬,一个电话受理,“一条龙”服务。推广菜单式服务,让群众自行选择服务项目,明明白白消费。实行全程委托代办服务,开通电子支付,让群众“最多跑一次”。借助第三方“12349”便民服务平台,每月抽取30%服务对象进行满意度回访,群众满意率达到98%以上。三是以减轻群众负担为重点,打造惠民殡葬。2018年以来,我市共取消或降低殡葬延伸服务项目、殡葬用品价格60余项,对低保户、优抚对象等12类特殊群体给予四项基本服务收费减免,全市每年财政投入惠民资金200多万元,切实减轻困难群众丧葬负担。四是以坚持生态环保为方向,打造绿色殡葬。多措并举治理散埋乱葬,建立死亡人口报告和骨灰跟踪制度,对全市登记造册的土葬坟墓进行常态化巡查,杜绝增量、减少存量。采取“禁新改旧”治理模式,对土葬坟墓进行植被化、小型化、景观化改造,建设公益性骨灰纪念堂、公益性树葬林和节地生态安葬墓区,实现还山以绿。在全省率先推出“家祭礼”“追思会”“故人沐浴”服务,连续举办三届骨灰免费江葬活动,绿色殡葬理念已被更多群众接受。